1/3的孕婦缺鐵,孕婦要重視鐵的補充
- 發布人:
- 時間:2020-06-18 15:30:11
- 點擊:
缺鐵性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貧血類型,WHO指出,全球超過30%的民眾存在貧血,主要表現為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指由于體內貯存鐵消耗殆盡、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在紅細胞的產生受到限制之前,體內的鐵貯存已耗盡,此時稱為缺鐵。缺鐵性貧血的特點是骨髓及其他組織中缺乏可染鐵,血清鐵蛋白及轉鐵蛋白飽和度均降低,呈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貧血的常見癥狀是頭暈、頭痛、乏力、易倦、心悸、活動后氣短、眼花、耳鳴等。NIH推薦,19~50歲民眾中,男性的鐵攝入量為8毫克/天,女性為18毫克/天,孕婦應為27毫克/天。
圣皮埃爾大學醫院內分泌科Kris Poppe博士指出,孕婦出現缺鐵性貧血對母親和胎兒均不利。鐵有助于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的合成,這對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至關重要。孕婦需要產生足夠的甲狀腺激素以利于胎兒大腦的發育,特別是在孕早期尤為重要。
在他們的研究中,Poppe博士和同事著手探究出現缺鐵性貧血的孕婦的人數及與甲狀腺疾病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對1900名孕早期孕婦進行了隨訪調查。研究人員抽取了孕婦的血液標本以檢測她們的鐵蛋白、TPO抗體、游離甲狀腺素(FT4)和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研究人員發現,35%的孕婦出現了鐵缺乏,其中10%的孕婦存在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無鐵缺乏的孕婦中,6%的孕婦患有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疾病。
更重要的是,TSH水平測量顯示,20%的缺鐵孕婦有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TSH水平輕度升高,相比之下,在無鐵缺乏的孕婦中有16%的人出現了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
研究人員指出,對孕婦而言,鐵缺乏仍然是一個主要問題。因此在孕期期間,準媽媽們要增加鐵劑的攝入。
摘自:梅斯醫學